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盛大娱乐官方网址 > 新闻动态 > 94年,十几位开国将军齐聚偏僻山村;他们说:赵大哥是我们的恩人_赵永兰_八路军_西赵庄村

94年,十几位开国将军齐聚偏僻山村;他们说:赵大哥是我们的恩人_赵永兰_八路军_西赵庄村

发布日期:2025-07-06 22:11    点击次数:62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给文章每段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语义不变,同时使字数变化不大。

---

2009年5月18日,湖南永州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胡志苟,背着那本泛黄发旧的家谱,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河北滦县。他跪倒在95岁高龄的赵永兰老人面前,泪流满面,哽咽地说:“我也是您的亲儿子。”这一刻,跨越了70多年的思念与等待,深情凝聚在老人颤抖的声音里。

在此之前,赵永兰与家人三代人,自发地守护着两座八路军烈士墓,年复一年,风雨无阻,整整守护了70年。胡志苟所追寻的,正是他那位为国捐躯的父亲——红军烈士胡长学。

赵永兰和丈夫赵凤池生活在滦县燕山深处的杨柳庄镇西赵庄村。这个小村庄位于滦县的西北角,地处滦县、迁安、迁西、丰润四县交界的偏僻山地。这里四面环山,道路崎岖难行,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们世世代代耕种着贫瘠的山地,生活清苦而简朴。

1938年6月,一个卖篦子的外乡小贩来到村里。竹制的篦子,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细齿梳子,竹齿细密且坚硬,用来篦出藏在头发中的虱子。村子很小,平时鲜少有外乡人来访,孩子们好奇地跟在小贩身后,模仿他带着浓重口音的吆喝声:“刮子,刮子,上好的竹刮子!”看得目不转睛,犹如看一场新奇的表演。

展开剩余89%

篦子是农家妇女必备的生活用品,于是不少村民向小贩打听价格。小贩标价不高,但规定必须一次买齐整整12把才卖,否则一把不卖。乡亲们大多贫困,且一次买这么多并无实际用途,直到中午时分,小贩手中的篦子依然未卖出一把。

烈日炎炎,小贩又饿又渴,最终晕倒在村中大街。赵凤池见状心生怜悯,找来一辆手推车,把他接回家中,端来饭菜,还特意煮了两个鸡蛋给他补充体力。小贩恢复精神,想用篦子换饭钱,赵凤池坚持不肯收钱。

小贩离开时说:“我以后一定会回来还钱的。”赵凤池对此话并未多想。

十多天后,小贩再次来到西赵庄,想偿还之前欠下的费用,赵凤池依然婉拒。赵凤池感慨道,外乡人远道而来做生意,难免有些磕磕绊绊,谁见了都会帮一把,无须挂怀。

这位小贩试图说服赵凤池跟他学做买卖,赵凤池却笑着说:“你的好意俺心领了,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吃饭,不懂做买卖。”

几天后,这位卖篦子的小贩再次上门,开门见山自报家门,他叫孔庆同,河南光山沙窝村人,红军营长,曾参加过长征。此次到滦县,是为了在冀东发展抗日武装力量。

孔庆同观察赵凤池一家,觉得他们讲义气,值得信赖,希望能把他们作为八路军在当地的堡垒户,为抗日队伍提供坚实的支持和落脚点。

赵凤池和妻子赵永兰得知八路军抗击鬼子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庆同的请求,决心支持抗战。

1938年7月,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爆发。一个月后,冀东抗日联军和八路军第四纵队在遵化县铁厂镇会师。会师前的秘密联络,依赖的是赵凤池亲手送出的鸡毛信。

直到抗战胜利,赵凤池共送出八十多份重要情报,包括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签发的《关于成立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他还亲自将此重要情报交给了冀东根据地司令员李运昌。

1938年10月,冀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在白河一带遭遇日军前后夹击,遭受重创。八路军第四纵队团长陈群、政委苏梅率12人小分队突破重围,暂时住进赵凤池家。

几日后,百余日军经过西赵庄,陈群决定出击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傍晚时分,他们悄悄尾随敌军到川良峪,突然发动突袭,击毙23名敌兵,敌军仓皇逃跑。但战斗中,两名八路军战士胡长雪和任仲英勇牺牲。

部队撤离后,赵凤池冒着极大风险,亲自到川良峪寻找烈士遗体,并用自家和邻村华山峰村村民捐献的粮食换得棺材,安葬了两位英烈于牺牲地。

烈士墓距离西赵庄约十里,山路险峻且荆棘丛生,尽管路途艰难,逢年过节赵凤池和赵永兰都坚持亲自前往祭扫,添土烧纸,表达无尽哀思。

赵凤池的家成为八路军最信赖的堡垒户。李运昌、邓华、杨思禄、陈群、苏梅、周文彬(原名金成镐)、李钟权、彭诚、节振国等多位知名八路军将领,曾在赵家住宿、召开会议或疗伤。

为防泄密,赵凤池给这些首长起了代号。李运昌称为“大掌柜”,周文彬称“周花子”,节振国则被称作“过山虎”,因其武艺高强,能轻松跃过两米多高的围墙。

赵凤池夫妇年纪与这些八路军首长相仿,但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们为“大哥”“大嫂”,跟随赵凤池的人也称他的父母为“爹”“娘”。

在赵家虽是粗茶淡饭,但这些八路军将领们都感到温暖和安心。开会时,赵永兰和婆婆守在村口放哨;有伤员时,赵凤池和父亲多次冒险入山采药救治。

多年后,赵永兰回忆往事,泪流满面说:“节振国、周文彬、陈群,他们穿上我洗净的军装,戴着我编的麦秸草帽,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临行时,他们还笑着说,打赢了胜仗,一定回西赵庄尝尝我做的山鸡炖蘑菇。谁想到,他们都成了烈士,没能回来。我心里难受得很,这是一群多么好的人啊!”

1941年,日军在冀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大扫荡”,八路军第四纵队团长陈群牺牲,全团改编为12团独立营,杨思禄任营长。

1942年农历九月,独立营进行战略转移,缴获一挺重机枪因笨重难携,杨思禄决定将这“独立营命根子”托付给赵凤池保管。同时,五名八路军伤员被安置在赵家养伤。

赵凤池说:“人在,枪就在。”当天晚上,他想尽办法将机枪和伤员分别藏进村北山洞。

次日,日军包围西赵庄,将赵凤池及几名抗日积极分子抓捕,当众严刑拷问,逼供八路军物资和伤员下落。

赵凤池被打得口吐鲜血,多次昏迷,醒来后继续受刑,他咬紧牙关,坚决不透露半点消息。

鬼子怒不可遏,将几人五花大绑,押上山崖准备处决。赵凤池趁敌人不备,撞倒一名鬼子兵,纵身跳下悬崖。

山崖下是村民储备过冬的柴草堆,赵凤池等人惊险落地,成功逃脱。当敌人绕路赶来时,他们已安全脱险。

第二天,鬼子再度围村。赵永兰正为一名伤员换药,突遇敌军,伤员来不及藏身。

赵凤池12岁的长女在门口望风,见敌军逼近,勇敢地冲出村外,引开鬼子。

赵永兰趁机将伤员藏入家中的地道。

安顿完毕,赵永兰去寻找女儿。

可这孩子最终没能逃脱敌人魔掌。鬼子逼问她为何逃跑,她不屈不挠沉默抵抗。

几个穿皮靴的鬼子狂踢她腹部、头部,肋骨断裂,鲜血喷涌,但小女孩倔强骂着敌人。

围观村民愤怒难忍,咬牙切齿。

鬼子退去后,赵永兰抱着奄奄一息的女儿痛哭失声。

临终前,懂事的女儿用尽最后力气对母亲说:“等叔叔们回来,杀鬼子,报仇!”

赵凤池唯一的女儿惨遭杀害,年仅12岁,甚至名字也未被村里人传颂。

每每提起这位懂事的女儿,赵凤池夫妇泪如雨下,始终未曾提及她的名字。

残暴的敌人没能击垮赵家人的意志。

1941年至1945年,四年间,为了转运缴获武器和更好藏匿伤员,赵凤池动员亲族,先后在自家和村北山上挖掘出11个地道和山洞。

从重型榴弹炮到几百发步枪子弹,赵家为八路军秘密储备了大量军火物资,期间从未出现失误,哪怕一颗子弹或一卷纱布都未被查获。

李运昌称赞赵家为“冀东八路军最保险的军需仓库”。

日本投降后,赵凤池一家始终隐姓埋名,未曾向上级透露当年的抗战经历。

随着赵凤池年事已高,守护烈士墓的重任交由三个儿子——赵春来、赵春勇和赵春胜接手。

孩子们曾问父亲,那些安息的烈士究竟是怎样的人?

赵凤池说:“他们都是南方人,为了保护咱们老百姓,英勇打鬼子牺牲的。做人不能忘恩,咱们不能忘了这些恩人。”

1994年,开国将军杨思禄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了一章《抗日堡垒户赵凤池》,讲述他与赵凤池一家在抗战时期建立的深厚情谊。赵家英勇事迹由此逐渐为人知晓。

同年秋天,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李运昌、李钟权、杨思禄、曾广富、董殿稳等一批八路军将领的后人来到偏僻的西赵庄村,终于见到赵凤池夫妇。

赵家的生活依旧清贫,穷到连为烈士立碑的钱都没有。

老司令李运昌动情说:“冀东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牺牲,赵凤池一家是抗战堡垒户的杰出代表。为了传递信件、掩护伤员、保管军需,他们作出了巨大牺牲。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我这个司令员。”

言语间,李运昌挥毫泼墨,题写“军民鱼水情”铜匾,赠予赵凤池夫妇。

1999年,赵凤池辞世,临终叮嘱儿子们:“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烈士墓添土烧纸。”

2008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长潘月阁和广电局干部王树达自费为两名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刻碑,并问赵永兰老人是否有未了心愿。

老人说道:“烈士家乡还有亲人吗?他们或许还在期盼,寻找烈士的下落。帮助烈士找到亲人,让他们魂归故里……”

相关部门联合多方力量,积极寻找烈士胡长雪和任仲的家属。

2009年初,有关部门接到一位口音带永州腔的年轻人电话,他说他的爷爷70多年前随红军北上抗战,从此失踪,但爷爷名叫胡长学。

经核实,胡长雪其实就是胡长学,在冀东一带,两者发音极为相近。

2009年5月18日,胡长学烈士的儿子胡志苟,带着传承百年的家谱和儿孙,千里迢迢来到西赵庄村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巴斯托尼:我们渴望这场胜利太久了,终于能重新感受赢球的滋味
下一篇:8月14日午后嘉兴建筑钢材价格跌20。沙钢3580